環(huán)境識別系統(tǒng)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!
當前,校園物質環(huán)境建設往往流于雷同化、格式化、碎片化,一些校園景觀簡單地“拿來”,膚淺地復制,鮮能體現自己的核心價值觀,容易導致人的審美疲勞與麻木。標準的操場、氣派的體育館等看上去大同小異。正所謂有了氣派,少了氣氛;有了物象,少了物趣;有了空間,少了空靈。
校園文化是學校環(huán)境、活動、秩序、精神和制度的綜合體現,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。校園文化建設要把握文化靈魂,匯聚師生智慧,融合歷史地域資源,在落細、落小、落實上下功夫,校園文化力爭做到“環(huán)境養(yǎng)眼、內涵養(yǎng)神、人文養(yǎng)心”。

一、校園文化須“環(huán)境養(yǎng)眼”
蘇霍姆林斯基說過,學校要“讓墻壁會說話”。其實,這“墻壁”所代表的,正是學校文化建設中的硬件設施或環(huán)境建設。
“讓每一面墻壁會說話“是使校園一草一木、一樹一石、一墻一畫都有聲、有色、有形、有氣,其作用不在于單純的美化,而在于“育人”,在于人與物化的環(huán)境之間有信息的傳遞、有心靈的對話,達到了景觀怡人、環(huán)境育人的功效。
當然,“養(yǎng)眼”的校園文化不在于好看。那種千篇一律的電子幕墻、圖片及割字除非不可替代,一般情況應盡量回避。同時校園文化也不在于字詞的眼球效應,校訓和校歌簡單化、明白化、通俗化,入耳更入心。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,卻并不掩柳詞意韻之深。“讀書為明理,明理為做人”,這些平常字詞照樣能鞭辟入里。
二、校園文化須“內涵養(yǎng)神”
諸葛亮說過:“夫治國者猶于治身,治身之道,務在養(yǎng)神,治國之道,務在舉賢?!比欢B(yǎng)神之道在于尋寄托以致充實。
學校內涵是什么?就是校園人文環(huán)境,而人文環(huán)境的營造,不是“打補丁”,絕不只是停留在對環(huán)境表面的打扮。更重要的是,校園里的師生具有人文理念、精神和素養(yǎng)。
這就要求學校必須全面開科開課,不斷提高體、音、美、勞等學科教育質量。因為從特定意義上講,體、音、美、勞更能熏陶學生的品行修養(yǎng),才不至于讓“學生全面發(fā)展、主動發(fā)展”成為一句空話。
三、校園文化須“人文養(yǎng)心”
明代王守仁說:“種樹者必培其根,種德者必養(yǎng)其心。”通過“養(yǎng)心”以達到潤其身、恒其志、貴其德。一所學校的質量既包括教師的執(zhí)教水準及歸屬感,也包括社會的認同感。
行于花海中,不意識花香。我們欣喜地看到一些學校將一些建筑物做了富含哲理的命名,給了“死”的建筑以生氣和靈氣,寄托了師生的教育追求和人生態(tài)度。
有些校園打造的書香廣場、文化長廊頗具情趣。師生身在書香花海之中,滿眼書香,滿心書味。一言之得,一念之獲,引發(fā)思考,入腦入心。久而久之,行為多見斯文。
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。用“價值風景”裝點校園文化,需要根據實際提煉培植合身的學校文化,而今我們進入校園,左右兩側大多是學校的“豐功偉績”,少數學校高估了自己的作用。其實,優(yōu)秀的學生并不完全是由教師教出來的,在很大程度上,學生的成功取決于他先天的素質。
對于學生來說,最好的“養(yǎng)心”即是學校教職員工“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”。一個故事,一個道理,可塑造孩子們的人生;一句話,一種思想,讓學生收獲未來。
上一篇:如何打造獨特的校園文化?
下一篇:校園文化建設原來還有這些作用!